本克斯惊叹沃切抗击打能力
在将2020年扣除疫情影响后的空气质量作为基数的基础上,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初步考虑十四五时期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10%。
2020年12月12日,习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再次进行碳中和宣示,并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但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是中国建立碳市场机制之路上的一大里程碑,辅之以其他监管措施,中国中长期减排效果可期。
我国怎么实现碳中和?1、首次承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1月1日启动了各界期待已久的全国发电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纳入2019-2020 年电力行业排放量。2、首次出现在中央经济会议2020年12月18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2021年要抓好的8大重点任务之一,这是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出现在中央经济会议的重点任务中,而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被列为实现该重点任务的主要途径之一。300MW以下的亚临界机组将首先被挤出市场。至于中国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形成完善的国家碳市场,目前还有待观察。
这就意味着,下周全国碳排放市场将全面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启动,但碳市场在短期内的减排效果估计不太明显,因为配额分配标准稍显宽松,以确保重点排放单位也能实现平稳过渡。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差异,沿江各省份治理效率和治理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化工企业布局分散更是增加了沿线各级政府治理的难度,长江经济带各省份间缺乏统一的化工污染联防联治运作机制。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江沿江化工围江问题突出,成为长江污染隐忧。工业污染排放总量方面,与2013年相比,2018年长江经济带沿线十一省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分别降低29.2%、71.4%、0.1%。然而,长江经济带沿江各省份总体仍处于对化工产业单向约束阶段,上中下游地区、干支流地区化工治理思路相对单一,不利于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主体功能。沿线省份通过优化压缩沿江化工低端产能、加强化工污水处理,化工污染排放显著降低,水质稳步提升并逐步趋于良好状态。
基于不同的风险等级,实行差异化的化工治理政策,做到因地施策、因河施策、因城施策。重点是完善长江化工治理监管体系,在适当扩充环保编制、增强政府化工监管能力的基础上,完善公众监督和非法排放举报反馈机制,理顺化工环境监管渠道,构建政府、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环境监管体系。
不仅如此,化工污染治理还面临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工业污染排放强度方面,与2013年相比,2018年长江经济带沿线十一省份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强度分别降低45.3%、77.9%、22.3%。第一,化工企业污染强度降低。继续推进环保督察回头看,对环保达标化工企业在不影响正常生产条件下进行不定期环保检查,加大对复查不合格企业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化工环境治理形式主义,强化长江化工治理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各行政区域具有较大的治化自主权,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地方政府可能存在负向竞争,进行化工决策和化工污染治理时较少考虑生态福利,不利于将化工环境问题按照流域生态系统原则进行系统治理。2018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总量较2013年增加1094.8亿立方米,增幅高达10.0%。其次,加快推进化工污染治理精准化与精细化。第二,沿江水体质量大幅提升。
化工围江实质为流域环境问题,长江经济带更是由联系紧密的上中下游地区形成的流域经济带,但流域环境治理体系的不完善也成为限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的因素。根据地区环保要求和绿色发展需求确定化工企业污染排放和处理标准,对于符合环保标准的化工企业应取缔一切不合理的附加生产约束条件,鼓励企业朝绿色高端精细化工方向加速发展。
首先,推动长江全域化工污染协同治理。尽管如此,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最后,构建化工污染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治理成效显著整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化工围江的治理成效显著,污染排放力度明显降低,水体质量大幅提升,生态资源恢复呈良好态势。譬如,上游地区在治理沿江化工问题时,未能将地区环境脆弱性考虑在内,虽然明确规定沿江一公里内不得新建化工企业,但不足以持续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稳定。以沿江化工环境问题治理为着力点,长江经济带基本实现了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和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双降目标。特别是重化工产业在短期内具有带动经济增长和税收增加的功能,长江经济带部分欠发达城市具有较强动机承接低端化工产能,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化工污染作为制约长江生态系统稳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瓶颈,获得了政府和企业的积极重视。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对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化工产业主要集聚区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识别出高中低三类化工环境风险地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屏障。
以长江主干道沿江化工点源污染治理为抓手,协同整治长江入海口区域重化工问题、长江主要支流及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长江船舶移动源和农药化肥面源污染,处理好化工围江的相关环境问题,全方位巩固化工治理成效。优先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的节能节水型化工行业,从严管控传统产能过剩型化工行业,推动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结构高端化、绿色化、质量化。
由于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些下游地区及沿江中心城市粗放型重化工企业在面临本地区严苛环境管制下,存在向中上游地区及环保弱管制城市转移污染排放的可能。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构建长江经济带全域化工环境风险动态监测网络,促进各地区化工环境信息实时全域共享,形成化工治理流域合力,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流域化工环境风险监管与应急协调联动。
在从严治理化工污染要求下,沿线省份加快推进化工企业生产过程绿色低碳化,削减化工污染产生量和排放量,确保化工废物全处理,长江化工污染治理取得了较好成绩。数据显示,2018年沿线省份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79.3%,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6.2个百分点,水体质量远优于其他流域。有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总体来看,深化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需要从协同治理、精准治理和现代化治理等方面发力4月,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采取了多种限制活动的疫情防控措施和旅行限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记录了最大的月度下降。
目前,许多经济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在攀升。比罗尔表示,国际能源署愿与中国政府继续合作以支持和推动中方实现减排目标。
根据报告,从绝对值来看,2020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前一年减少约20亿吨。中国去年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和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比罗尔对此印象非常深刻。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在增加。其中,受疫情影响,交通运输部门因使用石油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减少了11亿吨。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3月1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中国是可再生能源的主要推动者,积极发展光伏发电、风电、水电、核电等。受疫情影响,全球电力需求减少。国际能源署指出,新冠大流行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在2020年2月下旬开始显现。国际能源署认为,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趋势变化表明,在确保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同时,全球仍面临遏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挑战。
全球电力行业去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3%,绝对值减少4.5亿吨,是有记录以来最大下降。国际能源署(IEA)3月2日发布《全球能源回顾: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说,过去一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5.8%,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大年度降幅。
受经济复苏和缺乏清洁能源政策影响,2020年12月全球碳排放较2019年同期增长2%,达到6000万吨,因经济活动复苏提高了能源需求,其中全球主要经济体是主要推动因素。国际能源署署长提赫比罗尔 (Fatih Birol) 表示:临近去年年底,全球碳排放出现反弹,是一个明显的警告,表明在加速全球向清洁能源转型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
许多经济体的排放量都超过了新冠疫情危机前的水平。他还表示,2021年是气候行动的关键,如果当前对今年全球经济反弹的预期得到证实,而世界主要经济体不采取重大政策调整,2021年全球排放量会进一步增加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